扫描关注微信
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|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| 系统集成/安装 光伏组件/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
 
 
 
 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188金宝搏下载app » 市场 » 正文
 
海内外院士热议碳中和:重构能源系统 攻克减碳难题
日期:2021-09-07   [复制链接]
责任编辑:sy_shenlu 打印收藏评论(0)[订阅到邮箱]
“不管是洪灾还是火灾,都是必须快速采取行动来结束的气候变化的悲剧。”大屏幕上,诺贝尔奖得主、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、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丹尼尔·科曼通过视频连线发出呼吁。

9月6日,主题为“碳中和愿景下能源转型与创新”的2021全球绿色发展高峰论坛在成都开幕。作为第十九届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系列活动之一,本次论坛集聚了海内外8名院士,围绕重构能源系统、攻克减碳难题等碳中和热点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探讨。

关键词:转型

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


“四川大学、重庆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华北电力大学,还有相关的一些企业……”丹尼尔·科曼说,过去的几年中,他和中国多个机构开展项目合作,实施清洁能源转型战略。

丹尼尔·科曼认为,减少温室气体排放,必须进行创新,建立模型,从经济、节能、碳定价等多方面努力。“在中国的每家实验室都可以建立一个低碳电力系统的模型,挑战在于怎样真正实现这些模型。”丹尼尔·科曼建议,一方面要在太阳能、风能、电能等技术上创新突破;另一方面,要探索推广更多支持发展清洁能源的政策。

在美国能源经济学会院士、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詹姆士·斯维尼看来,实现碳中和,需要重构一个可持续的脱碳能源系统,这个系统需要平衡三种因素:一是经济,必须符合经济发展规律,确保有充足的能源资源可以获利;二是安全,要考虑网络安全、国内国外安全、物理安全,这是基础特征;三是环境,能源系统必须是绿色的、环保的。

在能源系统上做文章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周孝信认为,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实施路径有两条,即落实两个构建: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,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。周孝信提出五点建议: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,发展核能、生物质能、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综合利用;积极推动煤电灵活性转型;持续推进终端用能的电气化;加强电力电子和储能等关键技术创新;完善能源转型各项政策,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。
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立浧提出,实施泛电气化,用电力来制氢、制甲醇,代替化石能源。而这就需要提升电力系统的数字化、信息化和智能化,建设透明电网。

关键词:创新

攻克少碳、用碳、零碳排放的技术


技术创新,是院士们热议的另一个关键词。

“碳中和成为国家战略,我觉得应该以技术为王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研究能源研究院院长谢和平强调,要发展碳中和技术,包括少碳的技术、用碳的技术,以及怎么攻克零碳排放能源的技术。以二氧化碳能源化、资源化利用为例,谢和平说,其团队早在2014年就成功通过将二氧化碳和碱性矿物一起反应,把热转化为发电,目前已做到千瓦级的中试装置。

德国地球科学与岩土工程院院士、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教授侯正猛,则更关注碳中和关键技术的瓶颈——如何大规模储存可再生能源。他提出ENSYSCO智能绿色能源系统,采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区块链等数字技术,把能源的生产、储运、使用智慧性地耦合在一起。

在电力储存技术方面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西安交大教授管晓宏表示,传统的一次能源转成电能接入电网,目前还没有找到大规模经济的储存电力技术,所以弃风、弃光、弃水的现象非常严重。而氢能具有清洁、可再生、能源密度高的优点,氢能燃料电池是一个较好的储存方向,氢能制备和储运技术正处于技术革命的前夜。

“目前能够利用的碳的存量只占排放量的0.2%。”欧洲科学院院士、香港大学浙江研究院执行院长郭正晓说,二氧化碳可利用的潜力大概有10亿吨,在建筑材料、甲醇制备等方面大有可为,但需要科技创新和政策、资金等多方面支持。

原标题:海内外院士热议碳中和:重构能源系统 攻克减碳难题 
 
扫描左侧二维码,关注【阳光工匠光伏网】官方微信
投稿热线:0519-69813790 ;投稿邮箱:edit@21spv.com ;
投稿QQ:76093886 ;投稿微信:yggj2007
来源:四川日报
 
[ 188金宝搏下载app 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 

 
 
 
 
 
 
图文新闻
 
热点新闻
 
 
论坛热帖
 
 
网站首页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方式 | 使用协议 | 版权隐私 | 网站地图 | 广告服务| 会员服务 | 企业名录 | 网站留言 | RSS订阅 | 苏ICP备08005685号